从假肢抓握咖啡杯的精准触感,到机器人分辨苹果与网球的微妙差异,人工触觉技术正在突破人类感知的边界。这项技术通过仿生传感器与神经接口的结合,让机械装置不仅能“触摸”物体,还能像人类一样理解触觉信息背后的物理特性与空间关系。

一、技术原理:从神经科学到电子皮肤
人工触觉系统的核心在于模仿人类皮肤的感知机制。人类皮肤分布着数百万个触觉受体,能通过压力、温度、振动等信号编码触觉信息。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研究团队受此启发,开发了神经形态触觉人造皮肤,包含三大模块:
1. 电子皮肤:通过压阻传感器阵列检测压力分布,灵敏度可达0.1-10 kPa,覆盖日常物体接触的力学范围
2. 人工神经元:将模拟信号转换为脉冲序列,模仿神经纤维的“全或无”信号传递规则;
3. 处理器:基于深度学习算法识别物体特征,例如表面纹理(粗糙度误差<5%)和三维形状(识别准确率>95%)。
黑龙江大学王璐教授团队进一步将压阻式传感器与壳聚糖基忆阻器结合,设计出可自主学习的人工触觉神经元。该装置不仅能感知压力,还能通过突触权重调节实现信息存储与处理,例如在反复触摸后“记住”物体的硬度特征。
二、突破性应用:从医疗到虚拟现实
1、医疗领域的革新:
· 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开发的脑控仿生手,通过植入大脑的电极解码触觉信号,使脊髓损伤患者能感知物体边缘、曲率甚至三维形状。实验中,患者仅凭思维即可操控仿生手完成抓取-移动任务,触觉反馈延迟仅20毫秒,接近生物神经的传导速度。
· 柔性电子皮肤还可用于监测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震颤,通过触觉信号分析肌肉活动的异常模式。
2、虚拟现实领域:
芝加哥大学团队提出“化学触觉”技术:通过可穿戴设备向皮肤喷洒辣椒素、薄荷醇等物质,模拟火焰灼热(TRPV1受体激活)或寒风刺骨(TRPM8受体激活)的体感。实验中,用户佩戴设备后可在虚拟核电站逃生训练中感知火花刺痛与高温灼烧,沉浸感提升80%。
三、未来挑战与方向
当前人工触觉面临两大瓶颈:多模态感知融合与生物兼容性。例如,乌普萨拉大学的系统尚无法感知温度与湿度,而黑龙江大学的忆阻器在长期使用后会出现约5%的灵敏度衰减。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
1. 仿生材料创新:如韩国延世大学研发的离子凝胶触觉传感器,通过电化学发光实现触觉信号可视化;
2. 脑机接口深度整合:美国DARPA正在开发“触觉神经编码芯片”,目标将触觉信号直接映射至大脑体感皮层,消除假肢使用的认知延迟;
3. 动态学习能力:借鉴AlphaFold的蛋白质预测模型,训练触觉系统自主建立物体材质数据库,识别未知物体的物理特性。
据《科学》杂志预测,到2030年人工触觉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美元,覆盖手术机器人、智能工业质检、元宇宙交互等场景。当机器真正“理解”触摸的细腻层次时,人与技术的共生将迈入全新维度。